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道,山東積極打贏“脫貧攻堅戰”,以確保到2018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過去,在扶貧工作中很多時候是越扶越貧,因為救濟式的扶貧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山東以產業扶貧為引領,在貧困村發展鄉村旅遊、休閑農業等特色產業,提升貧困地區自我造血能力,促進可持續發展。
在淄博市博山區趙莊村,統一標準建設的農傢樂旅館剛剛竣工,村民們正在對旅館內的設施進行最後的調試和完善。趙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吉新告訴記者:“現在咱是有160張床,20多傢農傢樂。將來還想從那邊建一個水上樂園。國傢扶貧資金為項目投入瞭100萬,村民又入股,村集體再投一塊,大約投瞭200多萬。”
趙莊村是省級重點貧困村,有323戶貧困戶、653人,占總人口的近一半。為實現脫貧目標,今年,村裡成立旅遊開發公司,把100萬元扶貧資金作為股權等額分配給瞭貧困人口,分紅比例不低於年度利潤的70%。旅遊旺季,村民主要在農傢樂從事服務工作。冬閑時,正值桔梗、蕨菜加工旺季,他們就到扶貧資金建設的加工廠打工。村民尹連菊說,一天最多能掙七八十,掙瞭錢之後再投入農傢樂股份。
股權分紅加上打工收入,尹連菊每年可以增收五六千元。村裡還按年度對貧困戶實施動態管理,對部分弱勢人群實施兜底式分紅,允許長期持有分紅證。已經脫貧致富的,將收回股權,重新分配給存量貧困戶。今年,淄博市利用國傢扶貧改革試驗區700萬元建設引導資金,在博山區池上鎮7個貧困村開展旅遊扶貧試點,1400多個貧困戶通過股權受益,年人均增收1500多元。產業扶貧,單靠財政資金遠遠不夠。沂源縣則將500萬元扶貧資金及一部分貼息貸款註入一傢龍頭企業,企業投入近億元在貧困村於傢石溝村建起瞭生態農業項目。
沂源縣安信農產品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宋曉霞介紹說:“我們以土地流轉的形式,流轉瞭這個村的全部土地,流轉瞭周邊六個村的部分土地,總計接近2000畝。”按照要求,公司除瞭每年支付土地流轉費用,還安置瞭100多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村民李愛珍告訴記者:“產量高的話,提成就高,一年兩萬來塊錢。”
今年山東拿出6迷你倉荃灣迷你倉.9億元扶貧資金,重點支持產業扶貧。
山東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丁兆慶認為,產業扶貧應立足當地優勢資源,堅持走產業特色發展之路,推動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夯實農村發展的產業基礎。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