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過完,11歲的小博和13歲的斌斌都該上六年級了。雖然他們分別生活在相距近80公里的兩個縣,但相同的是:「媽媽」這個詞,早早地從他們童年記憶中被抹去。
在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和渭源縣,記者走訪了村中的留守兒童家庭,由於貧困,部分家庭的母親在孩子幼年時便逃離改嫁,父親常年在外打工,長期與父母分離成為這些孩子童年的常態。
據臨洮團縣委副書記羅天芝介紹,這種現象主要出現在當地交通不便、生活艱苦的山區和坪區。一些男性在外出打工時結婚,帶妻子回到家鄉,而女方由於受不了條件艱苦就離開了,留下正需要母親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是貧困地區留守兒童中的重要一類。
見到小博時,他正趴在凳子上寫作業,見到記者顯得很侷促。由於父親智力缺陷打工掙不回錢,小博不滿1歲時母親就匆匆改嫁。掃地、洗碗、揪面片、燒柴火,這些他很小就學會了。1只毛絨大熊,1個撒了氣的籃球,是他僅有的玩具。
「傷心的時候,我就爬到樹上去哭一場。」小博拉著記者跑到後山,熟練地爬上半山腰的1棵樹。樹上能看到家裡的房頂、奶奶做飯的炊煙。
「他懂事早,從不提媽媽,怕奶奶傷心。」家人告訴記者,但只要電視裡有和「母親」有關的畫面,他就會偷偷哭。
「我喜歡英語,我長大想做小老闆。」問及以後的理想,小博想都沒想就說出了答案。「當老闆就能賺錢,我想讓家人過好一點,還想去找媽媽。」他咬了咬嘴唇,拽了拽不太合身的衣服。
同樣是暑假,這個本應屬於孩子的快樂時 迷你倉荃灣,在渭源縣清源鎮的1個村子,斌斌正坐在院裡洗衣服,家裡的小黑狗懶散地趴在陽光下,陪著他。
也是因為受不了家庭貧窮,斌斌的母親在他不滿週歲時,就逃離了這個道路崎嶇的山村。「娃太小,媽就跑了,他天天咂我的手指要吃奶。」奶奶蘇秀英說起來,止不住淚。
但斌斌很少哭,他堅定地說:「媽媽是愛我的,她生了我。」他的床頭,貼著1張爸爸的照片,「想了就看這個」。可他已經兩三年沒見到爸爸了。
「爸爸答應我,等我考上大學就帶我見媽媽。」這句話被他埋在心底,卻是學習最大的動力。
雖然內向寡言,但斌斌喜歡寫作,作文三四次被刊印在學校的《作文報》上。學校老師告訴記者,能從他寫的文字裡感覺到「對生活細緻的觀察和對親情的渴望」。
曾經,貧困讓他們的母親過早離開。如今,逐漸改善的生活狀況讓他們不再難求溫飽。可親情的缺失,卻帶來了成長中難以彌補的缺憾。
羅天芝說,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至少還可以有機會見到雙親。但這些自幼母親缺席的孩子,卻很難再擁有一個完整的家。最需要母愛的年紀母親卻缺席,使得這些留守兒童或是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成熟,或是羞怯寡言甚至自閉,這對他們一生的影響難以估量。
「學校老師的作用格外重要,要對這樣的孩子多問一句、多想一點、多關愛幾分。另外,學校老師和一些有心理學知識的愛心人士,最好能和孩子建立較為穩定的一對一情感交流關係。」秦王小學語文老師薛卉琴說。
迷你倉荃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