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麗鄉村帶來蝶變效應

   ——康縣文化旅遊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紀實

  本報記者周者軍

  正在進行的第二屆“絢麗甘肅·美麗鄉村”評選活動中,康縣城關鎮鳳凰谷、白楊鄉桂花、望關鎮沈灣等7個村入圍,全省各縣區入圍的村莊中,康縣最多;在10月底結束的第三屆“中國最美村鎮”評選活動中,康縣王壩鎮大水溝村和陽壩鎮分別榮獲尋夢·2015年中國最美村鎮文化遺產獎和產業富裕獎;今年8月,康縣代表我省參加瞭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文化部在康縣召開瞭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研討會……

  作為有著4.8萬貧困人口的康縣,一時間成為關註的焦點。之所以如此,得益於康縣依托良好生態優勢,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基礎,以農村文化建設為引領,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增加群眾收入、加快脫貧致富的重要措施,在山大溝深的貧困地區探索出瞭文化旅遊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康縣模式。據介紹,2014年,康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730元。

  美麗鄉村遍地“開花”,繪就新農村建設新畫卷

  初冬時節荃灣迷你倉最平,沿著平整的水泥路走進康縣銅錢鄉羅坪村,一座座白墻青瓦的房屋散落在半山坡上,房前屋後是核桃、板栗等經濟林。站在村後一塊突兀山石處修建的涼亭裡,放眼望去,山間層林盡染、河谷溪流潺潺,如山水畫一般。

  村委會主任羅彩花告訴記者,如果不搞美麗鄉村建設,村裡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美景。羅坪村是康縣已建成的236個美麗鄉村之一。

  康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6.7%,目前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45個,貧困人口4.8萬。從2011年開始,康縣針對全縣80%以上的群眾居住在深山峽谷及林緣地區,災後重建房屋與危舊房屋混雜,群眾生活環境臟、亂、差的實際,圍繞房、路、水、電、產業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按照基礎設施配套化、經濟發展產業化、村容村貌園林化、傢庭院落花園化、村風民風和諧化、管理機制長效化的“六化”建設標準,全面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特色惠民工程。

  康縣縣委書記李廷俊告訴記者,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全縣350個村統一規劃、分年建設、整體推進,一張藍圖繪到底,通過“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辦法,把農村危房改造、“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扶貧開發、以工代賑、造林綠化等涉農項目資金集中投向美麗鄉村建設,並按照“不砍一棵樹、不埋一眼泉、不毀一株草、不挪一顆石,把每一個村作為一個旅遊景點來設計,把每一戶都作為一個小品來改造”的理念荃灣迷你倉最平,對村莊進行精心打造。

  5年時間,康縣整合各類項目,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2.8億元,撬動信貸資金2.6億元,把農村交通、飲水、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和重點,基本實現瞭“五通”和“五化”和“五有”。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生態旅遊型、古村修復型、產業培育型、環境改善型、文化服務型等不同類型的美麗鄉村236個,占全縣所有行政村的67%,3.4萬戶群眾實現瞭安居樂業之夢,占全縣農村總戶數的72.3%。

  豆坪鄉西溝村是康縣較為典型的貧困村。去年以來,康縣拓寬硬化瞭西溝和周邊成溝、黑竹等村的通村公路,並整合資金對群眾危房進行瞭改造,建設瞭黨員活動室、停車場、休閑廣場等公共設施,使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村莊變美激發瞭群眾的發展熱情,西溝村調整產業結構,大面積種植蔬菜,成為豆坪鄉有名的蔬菜專業村。

  和西溝村一樣,康縣越來越多的村莊、鄉鎮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帶動下,產業得到優化升級。現在,銅錢鄉羅坪村的整村魔芋種植,陽壩鎮、兩河鎮、白楊鄉的茶葉產業,望關鄉、平洛鎮的萬畝核桃林帶,豆壩鄉的高山蔬菜等都已成瞭當地村民致富的主導產業。全縣農業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到100萬畝。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     [1] [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ryThackerol 的頭像
    RoryThackerol

    RoryThackerol的部落格

    RoryThacker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