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200多臺,但因產能有限隻能交付79臺。數控機床產品供不應求,到今年,這種現象在大連光洋科技集團已持續瞭3年。
買傢排隊等候光洋產品的狀況正在得到有效緩解。11月6日,總投資23.61億元的“大連金普新區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園”舉行開工典禮,這個目前國內智能制造領域投入最大的項目建設方,正是大連光洋集團。
大連光洋科技集團董事長於德海說:“產業園建成達產後,產能一下子擴大好幾倍,年產值將達百億元,年利稅26億元。”
在多數企業遭遇寒冬的背景下,大連光洋的產品何以如此搶手?
自主創新,而且是持續不斷地自主創新,於德海這樣說。
與其他行業不同,數控作為一個“超級”交叉學科,涉及控制、驅動、電機執行等眾多學科,雖然交叉面很窄,但卻很縱深。而大連光洋科技經過20多年的自主創新,已構建起從工藝、機械、關鍵執行部件、數控系統、伺服驅動、傳感、數字化虛擬設計平臺,到各類伺服電機等高檔數控機床完整的技術鏈和產業鏈,這種全新的發展模式,被業界稱為“光洋模式”。
“這個行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上,而創新就需要建立一支超強的人才隊伍。”於德海說。
從2007年開始,光洋科技廣納人才,並在幾年時間內,打造瞭一支200餘人、涵蓋數控完整技術鏈條、多層次多專業的技術創新團隊。
現任大連光洋科技集團總工程師的陳虎,是清華大學機械制造自動化專業本碩博畢業生,一直在數控系統領域從事研發工作,曾是我國光纖總線式數控系統第一規劃師。懷著與於德海一樣振興民族數控產業的夢想,他謝絕美國加州大學的邀請,從北京來到大連開發區。
陳虎將目光瞄準世界最高精度的數控系統在普通滑動導軌的加工中心上,力求實現世界頂級水平的數控系統定位精度2微米。為瞭隨時將研發成果和數據直接在機床上得到測試驗證,陳虎和他的技術團隊把辦公桌搬到瞭機床旁。
最後,他們終於在專門建設的“地下工廠”裡,將夢想變成瞭現實,產品設備出口到德國、日本等國傢,徹底打破瞭西方國傢在中國高端市場的壟斷地位。
陳虎說,吸引他和研發團隊的不是光洋的待遇,而是光洋的研發空間和團隊信念。正是這樣卓越的技術方陣,使大連光洋科技駛上瞭發展的快車道。
於德海說,下一步,光洋要將十多年來積累的技術、成果、人才轉化為滿足國內市場需要的各類產品,包括:五軸聯動工具磨床、系列化五軸立式車銑復合加工中心等,以替代國外進口,全面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迷你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