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至5日,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新聞聯播節目連續五天聚焦我市“十二五”時期建設成果,播出瞭總時長近20分鐘的五集系列專題片《地市巨變——西安篇》。
事實說話西安變化令人驚嘆稱奇
《地市巨變——西安篇》從經濟、環保、民生、一帶一路、交通等五個方面全面展示瞭西安“十二五”期間的巨大變化。
經濟總量實現“雙連跨”,國際化大都市添動力。作為全省經濟的火車頭,西安市在過去的五年,保持平均不低於10%的中高速增長,經濟總量連續實現瞭4000億元和5000億元的雙跨越。接待旅遊人數等13項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翻番”。人均收入突破1萬美元,邁入中等偏高收入行列。
多措並舉治霧霾,“西安藍”漸成新常態。西安市通過綜合施策,四年累計拆除燃煤鍋爐1243臺,淘汰黃標車13.2萬輛,提前實現主城區20蒸噸燃煤鍋爐、煤場、蜂窩煤、全市黨政事業單位黃標車四項全清零,西安大氣質量持續好轉,優良天數逐年增多,已經穩定退出全國74個重點監測城市後十位,今年有望退出後二十位。
補齊民生“短板”,百姓共享發展成果。五年來,西安市堅持將財政支出和新增財力的“兩個80%”用於改善民生,先後六次提高城鄉低保標準,臨時救助標準由過去的最高3000元提高到8000元;醫療救助封頂線從6000元提高到6萬元,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36.6萬農村貧困人口提前五年實現脫貧,實施惠民實事則讓群眾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問題得到緩解。
打造絲綢之路新起點,西安越來越有國際范。作為絲路起點城市,兩年來,西安與22個國傢的24個城市建立瞭友好城市關系;絲路國際藝術節、電影節,絲路沿線國傢旅遊部長會議等數十項國際盛會舉辦;長安號貨運班列實現常態化運行,貨物目的地遍佈中亞5國44個城市。
地鐵時代的西安節奏,交通出行便捷高效。目前西安市地鐵已運營線路為51荃灣迷你倉.9公裡,客流強度每公裡運量人次位列全國第2位。今明兩年,西安市擬新開工建設地鐵1號線二期、5號線一期、6號線和9號線 共4條線路。
主創發聲用五大理念解讀西安發展
陜西廣播電視臺西安記者站站長蘭金龍是《地市巨變——西安篇》的總策劃,他告訴記者,短短幾年來西安的城市環境越來越美,市民的生活水平也穩步提升,正是這種看得見的變化,催生瞭這一系列專題片的誕生。
在策劃之初,蘭金龍帶領團隊經過瞭認真細致的采訪,確定瞭主題。“西安作為陜西省的省會城市,是全省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晴雨表,具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對西安的‘十二五’進行一個全景式的回顧和梳理,因此,整個策劃沒有就西安說西安,而是站在全省全國,甚至用放眼世界的視角去考量西安的變遷。”
“五個主題分別體現瞭西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經濟上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創新,民生上改革發展成果與民共享,生態上治污減霾綠色先行,軌道交通是城市協調發展的直接體現,一帶一路則是開放的西安向世界發出的真誠邀請荃灣迷你倉。”蘭金龍說。
“整個專題片在時間上延續瞭五年的西安變化,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個孤立的新聞事件。”蘭金龍說,“我們在創作時,用最新的新聞事實去延展時間的維度,每一個事件的選擇都有代表性,像三星、渭北工業區、地鐵建設,都是一個發展的進程。每一種宏觀的成就在解讀時都用微觀的視角,將新聞落地到最基層的百姓故事上,讓老百姓來講述自己切身的體會和變化,最具有說服力。”
市民感慨生活在西安真的很幸福
專題片播出後,在市民中引起瞭強烈的反響。傢住廣濟小區的宋建國每天晚上都會準時收看陜西電視臺新聞聯播,當12月1日看到第一期專題片時,他就給幾個好朋友都撥打瞭電話,“告訴他們快看電視。我覺得這幾期節目用老百姓的視角去看西安的變化,都很好看。”
生活在西安的市民的的確確感受到瞭城市的發展與變化。五年前,寧夏小夥子王曉峰大學畢業後留在瞭西安工作,他告訴記者,環境治理和交通暢行極大地改變瞭他的生活,“我住在南門附近。幾年前,西安實施南門改造工程,護城河的水變清變寬瞭,環城公園的樹變多變綠瞭,現在每天下班我都會不由自主地到環城公園轉一轉。”不久前,他把老傢的父親接到西安遊玩,“老人很喜歡西安,覺得在這裡生活很幸福。將來,我準備把傢人接過來,在西安落地生根,讓西安成為我真正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