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訪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蘇海紅

        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青海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十三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是:實現“一個同步”、奮力建設“三區”、打造“一個高地”。針對社會廣泛關註的“一三一”總體要求的具體內容、重要意義等,12月10日,記者采訪瞭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蘇海紅。

  問:請您談談實現“一個同步”、奮力建設“三區”、打造“一個高地”的具體內容和意義。

  答:實現“一個同步”,就是把握中央提出的標準與要求,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目標和方向;奮力建設“三區”,就是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這是導向和路徑;打造“一個高地”,就是弘揚黨的優良作風,鑄就青海精神高地,這是動力和保障。

  “一三一”總體要求,把握瞭發展趨勢,回應瞭群眾期待,凸顯瞭比較優勢,三位一體,相互關聯,相互支撐,內涵科學,與生態保護、轉變方式、和諧穩定、民生福祉、改革開放、夯實基層六大戰略任務相契合,是治青理政的最新成果,是開辟青海“十三五”發展新天地的強有力抓手。

  問:請您談談“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思路和目標?

  答:《建議》提出,主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與全國水平的相對差距有所縮小。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定要在補短板上下功夫,關鍵是加快扶貧攻堅,著力解決困難群體問題。同時,須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解決惠及全民問題,增強各族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經濟總量,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產總值與全國平均水平的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

  二是城鄉居民收入,到2020年,全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與全國平均水平的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

  三是扶貧攻堅,全面完成扶貧攻堅任務,實現國傢現行標準下的農村牧區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農牧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貧困縣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四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到2020年,力爭部分民生水平走在西部前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就業比較充分,社保提標擴面迷你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免費教育覆蓋面、養老保障水平、住房改善程度等民生工作繼續靠前。中等收入群體人口比重上升,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問:請您談談“三區”戰略的重要意義和實施方向。

  答:“三區”戰略深刻揭示瞭青海在全國大局中的比較優勢,具有方向性、牽引性和長期性,是在不斷深化省情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得出的,既可以有效凝聚和鼓舞人心,又可以通過提升標桿促進更高層次的發展。

  第一,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我省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在維護國傢生態安全中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建議》提出,“構築國傢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既是我們自覺肩負築牢國傢生態安全屏障、服務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特殊責任的最好體現,也是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十三五”期間,全省將切實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著力解決生態文明意識還不夠強、生態保護工作還不到位、生態文明制度還不完善等問題,全面落實全國和我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禁止開發區嚴守管制原則,限制開發區嚴守控制原則,重點開發區嚴守開發原則。生態保護與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對維護國傢生態安全的貢獻更加凸顯,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第二,建設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我省是一個資源型省份,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說到底是調結構、轉方式問題。《建議》提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國傢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就是要構築綠色循環、創新驅動、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產業新體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在資源富集、生態脆弱地區走出一條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道路迷你倉

  “十三五”期間,全省繼續堅持節能與減排相互促進,整治與綠化協同推進,實現節能減排降碳控制目標和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初步建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形成與生態文明新時代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綠色發展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第三,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建議》提出,“突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這既把握瞭在青海這樣一個多民族地區搞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反映出我們維護社會大局穩定、捍衛國傢統一與安全的堅強決心。

  “十三五”期間,全省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題,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鞏固和發展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到2020年,依法治省取得積極成效,全社會法治意識和法治方式普遍樹立。平安青海建設持續深化,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建設顯著加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走在全國民族地區前列,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確保國傢安全和社會穩定。

  問:請您談談“打造精神高地”的重要意義和目標。

  答:青海高寒缺氧,條件艱苦,發展基礎差,幹事業需要一股精氣神。在長期發展實踐中,歷屆省委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倡導和培育形成瞭以“兩彈一星”精神、“五個特別”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實幹精神、玉樹抗震救災精神為代表的青海精神,是黨的優良作風在青海高原的生動實踐,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建議》提出,“弘揚黨的優良作風,鑄就青海精神高地”,就是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大力弘揚黨的優良作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夯實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不竭動力。

  “十三五”期間,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更加牢固。尊重自然、崇尚科學的現代文明意識和向善向上、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名省建設邁上新臺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ryThackerol 的頭像
    RoryThackerol

    RoryThackerol的部落格

    RoryThacker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