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年,在浩浩蕩蕩的轉型大潮中,安慶堅持以“既要發展快,更要轉型快”的理念,拋棄等待觀望思想,以斬風破浪的精氣神直面“新常態”,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砥礪奮進,奏出“換擋不失速”、“彎道超越”的華美樂章。
發展新動能加速孕育
智能新興產業強勢起步全新產業版圖日漸清晰
站在“十二五”末的初冬放眼安慶,一批批新興產業加速崛起,一條條新的生產線、一個個新上的項目,星星點點,姹紫嫣紅。這是安慶經濟孕育的新動能。
在宜城,這邊,一期投資10億元、年產5萬輛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項目加快推進,首臺車明年6月下線;那邊,富士康自動化項目立式加工中心、臥式加工中心,高光機、鉆孔機生產線正在運轉,截至今年上半年企業產值已達3.1億元。
在宿松,6月底投產的全省第一部自主品牌手機——安徽酷米智能科技公司的酷米手機已經實現量產。今年,可實現4G智能終端200萬生產單位,koolWatch 5萬單位,銷售收入1億元,出口額度1000萬美元。
在望江,一個現代化汽車新城正從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安達爾總投資12億元、一期年產2萬輛新能源客車項目,第一臺整車即將下線。
在桐城,由晨興國際控股集團投資的工業機器人項目正式簽約落戶,預計2016年4月進行設備安裝、調試,並試生產;8月,樣機面世;年底正式投產。
……
2014年簽約、動工建設的安慶新能源汽車產業園一期年產5萬臺新能源純電動汽車項目,正在按國內一流整車廠的標準推進。明年,人們便可隻需要花510萬元,購買到安慶產的電動汽車,跑一公裡隻花費1毛錢。
安慶的目標是,建成國內一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五年來,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依托現有產業優勢,瞄準智能新興產業精準招商,安慶新興產業迎來發展的春天。一批優勢新興產業在發展中培育,在培育中壯大,即將撐起安慶工業新的脊梁。江汽、河北躍迪、富士康、寶捷訊……一傢傢實力雄厚的集團企業進駐安慶,生根、開花、結果,塑造起安慶全新的產業版圖。
這五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由“十一五”末的38傢增至2014年的86傢,產值由134.4億元增至423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由2011年末的84傢增至2014年的164傢,產值由156.4億元增至343.13億元。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落後產能加速淘汰、新興產業強勢起步,“十二五”期間,全市工業經濟指標綜合效益指數不斷提高,由“十一五”末的264.43提升到2014年末的320.75迷你倉,安慶工業運行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工業主導地位基本確立服務業發展亮點頻出
舟循川則遊速,人順路則不迷。
五年來,穩步發展現代農業,毫不動搖堅持“工業強市”戰略和“三產興市”戰略,安慶,沿著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闊步前行。
在“十二五”收官之際,從統計部門傳來的數據令人欣喜:2014年,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實現“兩個靠前”,即總量位次在全省靠前、增幅位次在全省靠前。在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15.8∶52.47∶31.72調整為13.75∶52.76∶33.49。工業增加值占全市GDP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末的37.3%提高到2014年的45.9%。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現代經濟的“脊梁”。“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完成工業投資3350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2.66倍,工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由“十一五”末的57.3%上升到2014年末的66.6%,全市共實施億元以上工業項目400多項,一批重點工業項目陸續建成投產,帶動瞭全市工業投資的快速增長。
這五年,安慶規上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均實現翻番,年均增22.9%,全部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10年的61.6%提高到2014年的66.2%。2014年,農產品加工工業產值突破千億元,石油化工破500億元。工業在經濟增長中的主導地位基本確定,安慶工業重新站在瞭一個新的起點。
這五年,一產占比減少2個百分點,三產占比增加近2個百分點,這一“減”一“增”中,折射的是安慶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的新方向、新希望。
這五年,電子商務、新型旅遊、養老等“新業態”逐漸興起,從無到有再到發展勢頭迅猛,成為安慶服務業發展的新亮點和新的增長點,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作用越來越明顯。
2014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589.8億元,位居全省第3,同比增長13.1%。全市旅遊收入達到348.16億元,比2010年的127.8億元,增長174%;到2014年,有222傢電商企業納入電商銷售統計網,全市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到17.3億元。
質量效益不斷提升
傳統產業加速升級落後產能加速淘汰
“在國內外高端品牌中的采購單上,華茂已無可替代。一噸紗比同行要貴2000元至5000元迷你倉,還供不應求。”站在華茂集團世界最先進的紡紗生產線前,華茂集團董事長詹靈芝說。在她身後,成排電腦控制的生產線上,紗線在紗錠有規律的跳動中自動續接,“千人紗,萬人佈”的傳統景象已不復存在。
進入“十二五”,在提升產品技術含量的同時,華茂還建立紡織工業城,將產業鏈向附加值更高的印染、色紡產業、高檔面料生產等延生。到2015年,工業城一期將實現工業產值100億元,利稅20億元。安慶,高端紡織產業群正加速崛起。
2013年,安慶石化800萬噸一體化項目全面建成投產,石化年加工規模、銷售收入和利稅實現“三個翻番”;而充分依托中石化的技術和資源優勢,泰發能源、曙光集團、盛峰化工,飛凱高分子、凱美特氣體等一批企業加速崛起,通過技術創新,重點進行丙烯、液化石油氣、氰化物深加工,沿著化工新材料方向快速延伸產業鏈。
發展要轉型,傳統產業轉型必須首當其沖。華茂、石化,隻是安慶傳統產業順勢而為、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
“沒有夕陽產業,隻有夕陽思維。對於傳統工業企業來說,轉型,要靠技術改造升級、研發新產品、延伸產業鏈。”安慶師范學院副院長、教授、經濟學博士汪時珍分析說。
五年來,安慶突出質量、技術、品牌等關鍵環節,建立主導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機制,組織實施“2135”三年行動計劃,通過將現代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相結合,提高石油化工、紡織、汽車零部件等傳統主導產業生命力和競爭力,推動產業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方向發展。
為瞭支持企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市政府自2013年起連續三年出臺新型工業、自主創新、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四大政策”,真金白銀重點獎勵支持企業技改投資。政策的推動讓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步伐加快,2014年,全年完成技改投資470億元,占工業投資的61.8%。
轉型,是向綠色、向可持續方向轉。作為一個重化工城市,對“存量”,安慶一手抓“扶”,促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一手抓“壓”,推落後產能加速淘汰。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十二五”期間,安慶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淘汰落後產能,不斷降低能耗,減少污染。
這五年,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業被關停並轉,節能減排任務如期完成;全市工業鍋爐淘汰任務完成率100%;安慶石化投入近10億元加強環保設施建設,脫硫脫硝率首次達到95%以上。全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1.15噸標準煤下降至2015年0.86噸標準煤。
真措施帶來環境大改善。據安徽省環保廳公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和2015年第一季度,安慶市大氣質量處於全省前列,僅次於黃山市。安慶日報)